龟之记
家里养了一只小龟,其头伸出来时,有红的斑纹点缀。经常会瞪着两只亮晶晶的眼睛,东张西望。一看见人,会习惯性地将头缩进龟壳里,然后,又慢慢地将头伸出来,有点顽皮地瞅着你。
从夏到秋,小龟长大了一圈。
冬天到了,小龟不再进食,脑袋一直缩着,不见活动,看来是进入冬眠状态。放在阳台怕冻着,于是被放在有地暖有阳光的卧室。
前天,女儿发现放在墙角盆子里的小龟头伸着,以为春天到了,龟要开始活动了,谁知见了人,它的头竟一动不动,犹如一个雕塑。女儿惊呼:小龟死了!这意外的发现,实在令人惋惜。唏嘘之余,形成共识:以后不能再养不知其习性的宠物。
龟的冬眠,想必是有条件的,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渡过一个漫长的冬天。在家里,显然很难造成龟适宜的冬眠环境。
有的时候,无论对人还是对物,看上去是爱,但结果却是害;世间不乏主观上是爱,客观上是害的事例。
在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中就有关于龟的记载:《山海经》、《诗经》中有关于以龟为食物的文字。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是描写战士在炎热的六月奉君王之命,浩荡出征,浴血奋战后凯旋归来的故事。庆功宴上,君王“饮御诸友,龟鳖脍鲤。候谁在矣?张仲孝友”,即以“龟鳖脍鲤”为菜肴,犒劳将士群臣。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也载有:“其肴为何?龟鳖鲜鱼”的诗句。可见,那时还仅是将龟鳖作为美味佳肴来享用。
龟除了味美,还有滋补和药用价值。我国的医药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医林纂要》等书也对龟的药用作了详细的记述。《本草纲目》称“龟、鹿皆灵而有寿。龟首常藏向腹,能通任脉,故取其甲以补心、补肾、补血,皆以养阴也”。
龟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甲作为载体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文字——龟被食用后剩下的龟壳鳖甲用来占卜和记录一些事件。《洛书》记载:“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,能见存亡明于吉凶。”《洪范.五行》曰:“龟之言久也,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。”《淮南子》:“必问吉凶于龟者,以其历久岁矣。”这些契刻有被称为甲骨文的卜辞成为中国最早的文献。从189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第一次发掘出甲骨直到1984年,在全世界13个国家共收藏甲骨15万多片,其中近13 万片在我国各大博物馆收藏。这些有文字的龟甲在考证历史、语言文字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自然环境下龟长寿,可“千岁而灵”,这是其甲被用来知吉凶的工具的原因,也因其可“历久岁”而成为中国四灵之一。《礼记·礼运》说的清楚:“何谓四灵,麟凤龙龟,谓之四灵”;《抱朴子·论仙》云︰“谓生必死,而龟鹤长寿焉。知龟鹤之遐寿,故效其导引以增年。” 因此在庙宇中,常可见雕石为龟的形象。
人们喜欢《龟兔赛跑》中那只踏实、执著的龟,也不喜欢“龟缩不前”的龟。有人“知龟鹤之遐寿,故效其导引以增年。”但曹操认为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螣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”因此,人应该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并进一步科学、辩证地认为:“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;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。”曹操这首出自《步出夏门行》第四章的乐府诗《龟虽寿》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态度,比喻生动,富于哲理,发人深思,催人奋进,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,也有可行的养生之道。
一只小龟,不可能承载丰富的与龟有关的文化,但中国的文化却因龟而更丰富,同时,中国文化也丰富了龟的作用,使得龟成为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。
小龟意外不寿,因作此文以记。
